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29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4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35篇
综合类   261篇
社会学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海德格尔弄错了凡.高名画《鞋》的主人,从而在凡.高自己的鞋中直观出了一个农妇的世界。这个错误,使得"存在的真理在艺术作品中自行发生"成为一个谎言。它的发生显露了现象学方法在解释艺术文本时的局限性:理论家本人的体验与想象被强定为艺术作品的"真理"。错误产生的根源在于,现象学要研究的是意识的意向性活动,而艺术作品本身并不是意向性活动的产物,而是利用自身与世界的符合关系规定着意向性活动,如不服从这一"规定",就会导致对艺术作品的过度体验。现象学把个体性的审美经验的发生等同于"真理",这就使审美经验的个体性被放大为艺术作品的本质性内核,而这种个体性经验在被还原为作品的本源时缺乏说服力。因此,现象学真理观在解释艺术作品的内涵时,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32.
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三大转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俞吾金 《河北学刊》2004,24(3):53-57
哲学研究的对象由三个不同的侧面构成,即外部世界、自我、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间与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媒介物。从这一见解出发来看西方哲学史,之中存在着三个大的转向。第一个大转向是从独断论哲学到批判哲学;第二个大转向是从批判哲学到生存论哲学;第三个大转向是从生存论哲学到当代语言哲学。  相似文献   
33.
《周易》时间问题的现象学探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时间问题是一个烦难的问题,也是一个为今天的易学研究所忽视甚至遗忘的问题。其实,《周易》是先秦古籍中最集中而深致地关注与论述时间问题的一部典籍。其时间观,是在原始文化的人文土壤中滋生出来的,具有独特的人文素质、品格与精神。《周易》的筮符结构就是它独特的"时"结构;而所谓"命运",表述的是一种处于神性时间与人性时间之际的巫性时间。"知几,其神乎"正是《周易》对这种巫性时间的趋于哲理内涵的追问。它显示了一种现象学的意义。用现象学的理论与方法,努力对周易时间观作深度解读,以"在"的提问会应《周易》"时"的价值与意义,在反思与批评中揭橥《周易》时间观特点。在众多的巫术文化中,唯有《周易》巫筮转嬗、成长为以哲理、伦理为主的史文化,这与它的巫性时间观有着密切的人文联系。  相似文献   
34.
美国现象学心理学兴起的历史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现象学心理学从 2 0世纪中叶逐步形成与发展 ,它以现象学为理论背景 ,树立对心理学的基本态度 ,同时从现象学思想中引进、采用和发展出现象学心理学的方法及程序 ,把从现象学思想中吸取的基本原则在实际心理学研究中灵活、有效地加以贯彻 ,实现以现象学的方式突破传统心理学中自然主义的桎梏 ,以期获得对心理现象更充分和更真实的理解 ,并借此开展对心理学具体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35.
ABSTRACT

Metaphor is a useful way of explaining how to do things. The literature on metaphor in the learning of physical skill has generally explicated its efficacy by examining its actionable directives for motor enactment. And ye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ecological psychology, and enactivism, action is immanently intertwined with perception, so that models of metaphor-based learning should foreground the role of sensory activity modulating motor behavior. As such, metaphor is retheorized as a sensorial constraint one imaginarily projects into one’s action–perception phenomenological landscape. I present two metaphors from an instructional video on cello technique. Whereas these metaphors are couched in action language (what one should do), their potential impact, I argue, lies in emergent goal sensations (what one should feel). These explorative sensorimotor accommodations may, in turn, bring forth yet new scopes of latent sensations coupled to unanticipated performance possibilities, which suggest further modifying and calibrating enactment in the target domain. Attending to, achieving, and maintaining emergent intermediary goal sensations regulates instrumented action by forging new affordances that bring forth new motor coordination. As teacher and student co-imagine images for action, they should attend to sensory perceptions. And the same goes for scholars of metaphor.  相似文献   
36.
徐晓风  张艳涛 《北方论丛》2006,2(2):115-118
现象学方法是立足当代实践格局,通过人的实践去展现存在的本质然后再加以描述的方法。这一极具价值和魅力的方法,已经引起中国学界的高度重视。深入挖掘现象学方法的普遍原则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7.
庄周与萨特,对人的存在意识与存在方式都曾进行了痛苦而深刻的思考:关于个体孤独、绝对自由、悲观而乐观等命题,都曾是二者为命途多舛的人类生命所作的无奈而悲凉的存在选择,让我们看到东西方哲学家在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人生过程中观念思维超越时空的交互与相通。  相似文献   
38.
从视点角度看静态存在句中的“着”和“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视点的角度看,静态存在句中的“着”类句反映的是说话人对事物存在状态静态的大纲视点模式,“了”类句反映的是说话人对事物存在状态动态的顺序视点模式。二者所反映的观察方向都是同序的视点模式,但“着”句的视点始终处于句中场景之中;而“了”句的视点首先位于句中场景,然后以回顾性的方向移至与之相对的另一场景,然后再移回到句中场景。  相似文献   
39.
胡塞尔的现象学由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多变性常常令人不易理解。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理论开端进行审视,是把握他的思想脉络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开端进行了分析:第一,现象学的总体特征是思维的直观性,追求“面对实事本身”;第二,现象学的逻辑起点是反对自然主义和心理主义,坚持一种观念主义的立场;第三,意向性是现象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基础概念,澄清意向性的三结构:自我、意向对象、意向活动,有助于深入理解整个胡塞尔现象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40.
论“恻隐”与“同情”——儒学与情感现象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的“恻隐”不是舍勒的“同情”:恻隐并不基于认知或“再感知”;恻隐不是“再体验”,即不是“参与”到对象的体验中;恻隐也不是“价值盲”,而是价值的源泉。恻隐即爱或爱的原初显现,而非与爱对立的“低级”情绪。恻隐是一切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的本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